“我们希望以叶片为载体,为儿童筑起科学之梦。”谈起团队成立的初衷,指导教师穆丹滔滔不绝。
以一幅小小的叶脉画为青少年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“启航”,安庆师范大学绿苑自然科普宣讲团自2017年成立以来,专注叶脉画的技术研发,走上了一条产品制作与知识输出“双向奔赴”的科普道路。近至安庆市周边中小学,远达湖北荆州,团队成员通过科普宣讲与动手体验的巧妙结合,为1500余名青少年学生打通自然科普“最后一公里”,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。
打造叶脉画创作靓品牌
煮熟去肉、冲洗压干、上色绘图,小小的实验室里,17位团队成员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,合力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叶脉画作品。 重庆健康网
采用全保留叶肉方法制作叶脉书签,上色困难且不均匀;叶肉全去除,叶脉没法保证图案的完整性且影响美观……在团队成立初期,由于缺乏技术支持,团队在研发叶脉画的路上处处“碰壁”,甚至研发过程一度处于停滞状态,光是刷坏损毁的叶片就多达上千张。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团队在反复试错中研发出了叶肉半保留技术,并成功制作出叶脉画《一脉相承》。“我们现在的技术基本上很成熟了,甚至可以做出私人定制款的叶脉书签。”穆丹说。
教师节的“难忘师恩”“桃李满天下”,毕业季的“不负韶华”“未来可期”,考研季的花式“福”字……掌握成熟的技术后,团队在产品形式上开始创新。成员们围绕特殊的时间节点或传统节日,与学校特色相结合,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模板,并通过叶脉画的形式复刻出来,形成独具特色的手工原创作品。这些叶脉画一经推出,就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。
团队负责人之一、生物科学专业2022(6)班的徐颖睿表示,看到成员们“加班加点”亲手制作的作品受到欢迎,师生们感到非常自豪与欣慰,“我们希望通过产品制作与知识输出的方式,让科学知识与绿色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,打造属于青年学生的自然科普品牌。”
开展自然科普“课后延时班”
在安庆师范大学附属龙城幼儿园,团队和孩子们有一个“绿色约定”。几乎每个周三下午,团队都会携带实验材料前往幼儿园,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为孩子们科普自然科学。
对于孩子们来说,除了绿苑自然科普团的“小老师”,陪伴他们的还有一位特殊的小伙伴——青青。青青是团队成员、生物科学专业2021(2)班的胡颖虹根据低年龄段儿童的特点,特地设计的儿童阅读绘本《树叶的秘密》的主人公,它以一名森林侦探的身份带领儿童走进植物科学,探索大自然的奥秘。 海口财经网
确定选题、撰写大纲、塑造角色、构图排版、设计样书,为了增强课程趣味性,调动儿童们的学习积极度,胡颖虹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制作出这本科普绘本。只要一有空,胡颖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,她坦言,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,几乎每一个画面都会改四到五次,一直到绘本完成,整体结构的调整不下十次。
创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对于非美术类专业的胡颖虹来说,最大的难题就是绘制图画。为了制作出更加精美的画面,胡颖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自学了procreate绘画软件。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搭配,使用哪一种笔刷,元素的布局是否协调,叶子的倾斜幅度……胡颖虹以近乎苛刻的条件对待画面的每一个细节,“为了让小朋友们看得清晰舒服,易于了解,对于单个叶片部分的介绍,我都会反复调整,选定一个最合适的排版,让内容兼具逻辑和美感。” 烟台教育网
“我们致力于创作出兼具科普性和趣味性的新事物,让产品‘会说话’,更好地传达其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知识理念。”胡颖虹表示,团队后期会继续更新创作科普绘本,并结合研学手册、自制动画的形式,以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、种子为主题,增添更加丰富的科普内容,积极推广,为更多孩子打开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“新大门”。
深化自然科普精神内涵
大幅叶脉画《百叶福》结合了剪纸技艺与书法艺术,用一百片绘有不同形态“福”字的叶脉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;《清正廉洁》结合党徽元素,借小叶脉宣传廉洁大文化;设计风格迥异的两套《十二生肖》自成体系,联袂传达了生肖文化的魅力……在中小学教室外的走廊上,绿苑自然科普宣讲团展示的大量叶脉作品,“赚”足了来往学生的眼光。
团队还创造性地将红色精神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气候、植物、动物等自然知识相融合,提出科普讲解、科普手工活动和户外科普研学三位一体的科普资源创作路径。
学科教学(生物)专业2022级的研究生胡心怡是团队的“老将”。她引入英雄先烈的革命故事,将红色文化与科学知识结合,深化科普教育的广度和深度。“安庆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,我们的宣讲要利用好本土的红色资源优势,让孩子们爱上自然科学,理解红色精神。”她表示,团队面向农村留守儿童、城市随迁子女等群体开展自然科普志愿服务活动,力求将科普创作成果推向广大青少年受众,培养其家国情怀,提升科学文化素质。 时事要闻网
2023年,绿苑自然科普宣讲团入选2023年全国高校“七彩假期”青年志愿者服务示范队。“这对于团队成员来说,既是荣誉,也是压力。”胡心怡表示,未来团队将继续提升宣讲质量,真正做到将自然科学与红色文化相结合,让生物科普在低龄段学生身边“走红”,持续为乡村振兴、科教兴国贡献青春力量。
(滕 军、方艳君)